close

 

人生的取捨

 

我們要如何才能擺脫這種不理性的衝動,不再追逐毫無價值的選擇?1941年哲學家弗洛姆(Erich Fromm)寫了《逃避自由》(Escape from Freedom)一書。他說,在現代民主政治中,讓人們困擾的不是機會太少,而是機會多得令人暈頭轉向。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中,情況顯然更是如此。我們不斷被提醒,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做的事,做自己想做的人,問題在於要怎麼實現這個夢想。我們必須多方發展自己;必須體驗人生的各個層面;必須確定在死亡之前要看的1,000件事物中,我們不會在看到第999件就停頓下來。但是接下來的問題是:我們是不是試圖同時做太多的工作?我認為弗洛姆所描述的誘惑,正和我們在實驗裡看到的情況一樣,受試者為了防止門消失,在不同扇門之間疲於奔命。

在不同扇門之間疲於奔命,已經夠奇怪了,但是更奇怪的是,人們會有衝動想要追逐沒有價值的門,也就是那些幾乎沒有作用、或毫無利益的機會。例如,我的學生達娜既然知道她和舊男友的戀情很可能注定失敗,那她為什麼還要繼續和對方藕斷絲連,進而傷害到和新男友的關係?同樣地,有多少次我們購買促銷商品不是因為我們真的需要它,而是因為促銷一結束,那些商品都會被清空,而我們可能永遠無法再用相同的價格買到它?

如果我們無法認清某些事物其實是正在消失的門、需要立即加以正視,這項悲劇的另一面就會展開。比方說,我們經常加班,沒有意識到子女的童年正悄悄溜走。有時候這些門關閉得非常慢,我們並未意識到它們正在逐漸消失。例如我一位朋友告訴我,他婚姻中最好的一年是當他住在紐約、而他妻子住在波士頓,兩人只有週末才能碰面的時候。在此之前,也就是當他們還一起住在波士頓時,他們週末都在加班,無法享受兩人世界。但是等到他搬離波士頓之後,他們知道只有週末能見面,兩人共度的時光變得很有限,而且也有明確的期限(回程火車的時間就是分手的時刻)。由於很清楚時間寶貴,他們把週末的時間都花在彼此身上,而不是加班。

我不是主張擱下工作,為了把所有時間花在子女身上而待在家裡,或是搬到另一個城市,以便改善和另一半的週末生活品質(雖然這可能有一些好處),但是如果有內建的警示提醒我們,我們最重要的選擇之門即將關閉,不是很好嗎?

刻意關上一些門
如果門真的關了,我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?實驗證明,只有傻子才會慌亂地試圖阻止門關閉。試圖阻止門關閉不僅會耗損心神,還會耗損荷包。我們需要的是刻意關閉一些門。當然,小門很容易關閉,我們可以輕易地從賀卡名單中刪除一些名字,或是從女兒的一大串課外活動中刪除跆拳道。

但是比較大的門(或看似比較大的門)較難關上,例如通往新職涯或更好工作的門,或是與夢想有關的門。與某些人的關係之門也很難關上,即使這些門似乎哪裡也到不了。

我們的不理性衝動讓我們一直阻止門關上,那是我們的反應方式,但那並不表示我們不應該試著將門關上。舉個有名的故事情節來說,在小說《飄》(Gone with the Wind)裡,當白瑞德要離開郝思嘉時,郝思嘉抓住他,求他不要走,她說:「我該何去何從?我該如何是好?」再也受不了郝思嘉的白瑞德最後說:「親愛的,老實說,我不在乎。」這句話獲選為電影史上最經典的台詞並非偶然,最後白瑞德用力關上門的那一幕,讓全書充滿吸引力,而且它可以提醒我們所有人:我們應該關上一些該關的門(不管是小門或大門)。

我們必須退出浪費我們時間的委員會,不要再把賀卡寄給已經和我們漸行漸遠的人們。我們必須決定,自己是否真的有時間看籃球賽、打高爾夫和壁球,另一方面還可以兼顧家庭。也許我們應該捨棄其中的一些運動,因為它們分散我們的注意力,讓我們無法將全副心力投注在應該保持開啟的門上,也因為它們讓我們心力交瘁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ubyp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